- · 地方财政研究版面费是多[06/30]
- · 《地方财政研究》投稿方[06/30]
- · 《地方财政研究》期刊栏[06/30]
地方财政的困难与自救:力挽狂澜还是权宜之计(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期限看,涉及的时间跨度均可达到10年以上,最高的住宅用地达到70年。该项收入的风险主要是可持续性不佳。政府将未来数十年的产权收益一次性拍卖
从期限看,涉及的时间跨度均可达到10年以上,最高的住宅用地达到70年。该项收入的风险主要是可持续性不佳。政府将未来数十年的产权收益一次性拍卖,不能成为获取经常性、稳定性财政收入的手段。部分地方政府过度逐利还可能加剧资源稀缺,催生泡沫、导致资金空转,不利于资本进入实体领域。
(五)债务融资:警惕债务风险地方财政发行债券,可填补收支缺口。
(一)处置国有产权:多为一次性收入,收入不稳定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中最大的一项,包括处置闲置房产、矿业权和景区经营权转让等。
其二是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受到了退税等因素影响。留抵退税是今年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1-7月全国累计办理退税2.06万亿元,超过去年退税规模的3倍。这项政策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年初以来,为保障退税顺利开展,中央已下拨1.2万亿元专项补助,地方财政实际承担留抵退税支出(原定)总量的9%。然而,对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地方财政,留抵退税无疑加大了财力缺口。同时,财政部压实“三保”责任,明确“县级为主、省级兜底”原则,刚性支出加剧了基层财政的运行困难,其不得不采取各类增收减支的措施。
2021年全国财政决算显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指一般公共预算)中的比重为5%,在地方财政中比重则达到8.3%,高于全国。从调研及各地公布的信息看,各地盘活国有资产(产权)的途径主要有处置安置房等闲置房产、矿业权、景区和车位等资产经营权等。
其三是区域间财政格局发生变化。今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呈现“西升东降”,区域分化导致部分地区财政尤为紧张。分板块看,东部、中西部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从去年上半年的59.4%、35.9%变为今年上半年的56.9%、39%。受益于煤炭等大宗商品量价双涨,部分西部省份增值税、资源税等收入大幅提升,内蒙古、山西、新疆3个资源大省1-7月份财政收入可比口径增速超40%,分列全国前三位,陕西、青海、宁夏也达到20%以上。相比之下,上海、广东、重庆等地仍呈负增长。
目录
其一是财政收支情况。今年1-7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分别为6.75、12.83万亿元,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1%,按自然口径下降7.6%,支出则增长6.4%。从自给率来看,前7个月地方财政自给率降至52.7%,创下2010年以来同期新低。同时,由于土地市场低迷、多地发生流拍,土地出让收入累计同比为-31.7%,若全年增速保持这一水平,则将导致同比减少约2.6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直接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下降。
二、地方财政困难的背后有何因素?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类似于“土地财政”,存在不可持续风险。政府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获得资金,再将这笔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弥补财政收支差额,这种做法行之有年。而在土地市场遇冷、多个城市出现流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有意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弥补收支差额。事实上,二者有一定相似性。从性质看,均属于政府转让或出租政府性资产获得的收益。从规模来看,2021年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减去相应支出后为8797亿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为9208亿元。
部分地区另辟蹊径,如东中西部多个市县将全城停车位经营权打包拍卖,标的额往往达到亿元数量级,时间跨度则有10年以上。此外,西南某县级市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食堂食材配送服务30年特许经营权作价1.8亿元进行拍卖,该项拍卖在引发质疑后中止。
近期,国务院反复强调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腾出资金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实际上,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的被动应对,而是我国政府的主动抉择,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党政机关特别是中央机关带头厉行节约,把钱省下来用于支持民生和市场主体。2020年以来,中央本级支出连续两年安排负增长,其中2020年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三公”等经费,“三保”资金则正常增长。但是,当前部分地区的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面临困难。
三、如何破解地方财政困境?
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护营商环境和信心,促进经济循环畅通。营商环境是保障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文章来源:《地方财政研究》 网址: http://www.dfczyjzz.cn/zonghexinwen/2022/0924/698.html